提起中国煤炭,大家脑子里先想出来的多半是山西那些地下矿井,可实际上,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露天煤矿在辽宁抚顺,那地方叫西露天矿。从1901年起步,到2019年彻底停产,整整挖了118年,煤层平均厚55米,资源当初富得让人眼红,可现在这矿坑变了样,从一个大黑洞变成绿色公园,还建了博物馆,成了旅游景点。
抚顺西露天矿位于辽宁抚顺市西南部,靠近浑河,地势本来就低洼。煤炭形成得追溯到几千万年前,大概在新生代早期,那时候抚顺一带是湖泊沼泽遍布,藻类和植物堆积在水底,氧气少,微生物分解不彻底,加上地热和压力,慢慢压实成煤。煤层不是石炭纪那种常见类型,而是更年轻的,质量高,低灰低硫,发热量大,能炼油的油母页岩也夹在里面。勘探显示,整个煤田储量上亿吨,主煤层厚的地方超百米,平均55米,这在全世界都少见。
展开剩余74%1901年,几伙东北乡绅和俄国商人凑钱,成立了公司,开始商业开采。起初规模小,用手工工具挖浅层煤,产量不高,但很快就吸引外资。俄国人带了点技术,铺轨道,建绞车,提高效率。可好景不长,1904年日俄战争打起来,矿区成战场。1905年,日本赢了,军队直接抢占煤矿,俄国人撤了,中国股东股份没了。从那年起,日本侵略者控制了40年,他们把矿当宝贝,重兵把守,强迫中国劳工干活。开采强度大,设备简单,安全不管,劳工条件差,统计显示,日本从这里抢走超过2亿吨煤,还造成至少25万中国劳工死亡。
1945年,日本投降,煤矿终于回归中国。先是苏联军队短暂管过一阵,1948年解放后,国家正式接手。1950年代起,抚顺西露天矿成了重点建设对象,国家投了20多亿乐配资,更新设备,从手工转为机械化。1914年其实就试过露天开采,但真正大规模是新中国后。矿坑规格惊人,长6.6公里,宽2.2公里,面积14.52平方公里,最深420米,海拔负324米,比海平面低那么多。年产最高260万吨,煤种主要是气煤和长焰煤,供应钢铁化工,还从油母页岩提炼油。新中国工业起步,这矿功劳大,累计产煤2.8亿吨,油母页岩5.3亿吨,帮着建了第一批工厂。
开采过程不是一帆风顺,早年技术落后,利用率低,浪费多。为了补产量,只能加大挖,煤层虽厚,但118年下来,资源耗尽了。八九十年代引进了西方设备,效率上去了,可龙凤矿和胜利矿还是在2005年先关了,其他部分撑到2019年6月,全矿闭坑。关闭不光因为煤挖光了,环境问题也严重。矿区周边几十公里植被少,黑沙满天飞,空气差,居民健康受到影响。
闭坑后,抚顺政府马上启动治理,计划10年时间,投200亿资金。重点是回填矿坑、边坡加固、水体净化、废弃物回收、空气改善,还保护历史遗存。不能直接灌水填,因为矿坑地质特殊,容易塌方,得从外运石头泥土,一层层压实。截止2020年,就治理了1215亩,建了5个足球场,当过省运会场地,还种了数千亩水稻和向日葵,生态有点起色。2025年进展更快,央视新闻联播都夸了,说矿坑披上绿毯,高颜值生态画卷。回填区种了乔木灌木,茂盛一片,鸟类回来了,水质也清了。
现在,这地方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矿坑部分区域变公园,活动广场、观赏路、休息亭都有,游客能散步看景。治理后,危机没了,安全了,城市景观也美了。抚顺煤矿博物馆是亮点,2011年建的,占地3万平方米,建筑6000平方米。博物馆分三层展厅,展示百年历史,从清末到现代,设备实物如德国西门子戈培式绞车、世界唯一龙凤矿竖井,还有照片数据。博物馆打造百年、煤都、领袖、独有、珍贵、领先六大品牌,吸引了爱国主义教育团体。
而这转变不容易,背后是政策支持和技术投入。辽宁是矿产大省,废弃矿山多,抚顺西露天矿是典型案例。治理不光填坑,还综合利用,发展生态游、文旅产业。未来计划建世界生态欢乐谷和地质公园,融合娱乐教育。资源枯竭的城市转型,得靠这种思路乐配资,煤炭时代过去了,绿色发展继续接棒。
发布于:河南省鸿岳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